政策背景
2019年底武汉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全国多地出现病情案例。2020年1月8日,初步确认了新型冠状病毒为此次疫情的病原。
2020年1月20日,国务院部署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落实重点场所测体温等措施 多部门联防联控。
加强防控工作指导,督促各级交通运输部门配合卫生健康部门,落实车站、码头等重点场所和汽车、船舶等密闭交通运输工具的通风、消毒、测体温等必要措施。在联防联控工作机制下,配合卫生健康部门在交通枢纽客运场站提供场地设置旅客体温监测设施。
需求场景
机场、火车站、汽车站、地铁站、学校、医院、住宅小区、企事业单位
基本需求:
快速体温筛查,不影响客流速度
非接触式测量,减少交叉传染,并规避部分人员不配合情绪
异常体温报警,可同时预览监控画面和热成像画面
体温检测精度高 (±0.3℃),降低误报率
系统部署快速便捷,满足迫切的防疫要求
戴口罩人脸识别(精度大于90%)
对于未戴口罩人员能实时告警
所有抓拍的人脸照片可保存,用于追溯
可与其他系统对接,实现部门联动,防控协调更有序
热成像人体测温原理
在自然界中,物体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就会辐射电磁波,而红外线是电磁波最为广泛的一种存在形式。热成像摄像机通过采集物体发出的红外电磁波,将红外信号转化成电信号,再通过信号处理系统转换成温度,并输出便于肉眼识别的热成像图像。这样,热成像摄像机就可以实现非接触式测温,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并且不影响人群的通行效率。
针对此次疫情,根据官方权威发布平台发布的《新型肺炎防控知识手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早期临床表现出现体温≥37.3℃的人员应到当地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排查、诊治。但热成像摄像机在实际环境中的温度测量误差在±1℃,甚至更高,无法达到界别37.3℃的防控初步筛选疑似患者的标准。因此,仅靠一台热成像摄像机测量人体体温,精度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用到黑体。黑体是一种温度校准设备,可以设置温度值,是标准的温度参考源。黑体需安装在热成像摄像机的对面,保证黑体的辐射靶面出现在摄像机的画面中。热成像摄像机将以黑体的温度为基准,进行实时的温度测量和校准,保证人体测温精度达到±0.3℃的要求。黑体只要接上电源即可使用,不需要联网。
热成像人体测温筛查业务流程
通过热成像摄像机对行人的人体表面温度进行测量,快速找出体温异常人员并实时报警(声光,弹窗),再做二次医学体温测量确认。
比如在某个地铁安检口,100名旅客通行时,系统自动检测到其中某个人的体温超过37.3°C,产生声光或/和弹窗报警,保安拿医用体温计(如耳温枪/额温枪)对该人员做二次测量,若确认体温超标,则启动应急预案。极大的提高了地铁行人体温筛查的效率,保障了正常的通行速度,降低了工作人员的感染概率。